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,每一项理性的行为(包括购买、选择、消费)背后都是有一定的目的和动机。中国的人工酿酒在6千年前已将开始了。喝酒之风,古已有之,于今为烈。虽有三令五申,却是屡禁不止,甚而愈演愈盛。但是,分析和判断酒类产品消费者的动机,并不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,要想弄清楚每一位消费者的实际动机也是不现实的,在进入品牌定位的方法和技巧之前,主桅品牌做了一个粗略的定位和分类。
从众型:为保持与别人的一致而品牌,追求相关群体的归属感,跟随社会大众化的趋势,追逐社会主潮流。“因为我这圈子里面的人都喝这个,这种包装设计符合我们这个圈子的审美,那我也喝这个。”
实在型:以追求其最原始的喝酒目的,注重实用性,特别强调其质量和品质,只重实用,而不过分追求酒类产品的包装、广告甚至品牌。宁愿包装设计差一点,“我只要质量过得去,口味适合我就行”。
追求个性,求新、求异型:以追求酒类产品的时尚为主要目的,注重产品的新,注重包装设计及广告设计的时尚,尤其在追求个性、另类的年青酒类产品消费群体中尤为突出。“我经常不停地更换品牌,我喝喜力,也喝嘉士伯,我喝二锅头,也喝金六福,反正,大家都喝的,太大众化的,我就不要喝了。”
习惯性消费:酒类产品的消费过程中附带了一定的口味适应性,对适应后的口感、风格、劲头改变带来了一定的难度,长期性的消费转化成为了一定的感情因素。“口味习惯了,我不愿意改。
上一篇:包装设计的儒家思想--主桅品 下一篇:酒类产品怎样进行包装设计的