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

标志设计之民族特色(四)

来源:    2012-05-03

原游牧在青海省黄河、湟水谷地的古羌人,辗转南迁至川西南、滇西北一带,并分化成不同的民族,其中就包括纳西族。“纳”有大或尊贵之意,“西”意为人。 丽江纳西族的摩梭人信奉神灵,崇拜大自然,相信天地万物皆有神灵主宰。每年农历七月二十五日的标志设计性的“转山节” 祭祀狮子山,就是人们敬拜自然实体的公共祭祀庆典。

  布朗族是古代濮人的后代。 唐时他们的标志设计名称是“朴子蛮”,元、明、清 时称“蒲蛮”,由于居住的地区各异,昔日的布朗人有不同的自称。新中国成立后,根据本民族意愿,统称为布朗族。布朗族过去崇拜多神,普遍信仰小乘佛教,许多传统的标志设计性的节日大都与宗教活动有关。其中最具特色的节祭日有:年节、祭寨神、洗牛脚等。山康节是布朗族最盛大的节日,每年傣历六月中旬举行,一般为3天。

  阿昌族大部分聚居在云南,是中国云南境内最早也比较具有标志设计性的世居代表民族之一。因居住地的不同,还有“蒙撒”、“蒙撒禅”、“对撒”、“汉撒”等自称。解放后统称为阿昌族。会街,是阿昌族人民的传统集会,多在每年农历九月中旬举行。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,会街原属宗教集会。主要宗教节日有进洼(关门)、出洼(开门)、烧白柴、泼水节等。除宗教节日外,还有许多本民族特有的标志设计性的传统节日。如:火把节、窝罗节、浇花节和春节。


上一篇:标志设计之民族特色(三)  下一篇:标志设计之民族特色(五)